互联网领域下一个转折点会是什么?
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,大部分变化无足轻重,只有非常少的一些变化可以被称作“转折点”。 转折点是这样一种变化,当它发生后,旧势力虽然可以挣扎一段时间,但是它们退出历史舞台这个结果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,新势力哪怕起初非常弱小,但它们必将夺取未来。 人类的技术进步,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加速度。因此,转折点的出现频率也在变高,从几亿年一次,到几百万年一次,到几千年一次,最终将会缩短到几十年甚至几年一次。 随便举几个我现在能想到的转折点的例子,方便大家理解: 农耕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,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,村落出现,剩余产品出现,货币出现,人类开始分成不同的阶层,国家出现,奴隶制、封建制相继出现;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转折点,它标志着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,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,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阶段;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,中国实行改革开放,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。 除了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以外,在各个具体的行业当中也存在转折点,例如: 互联网的出现,第一次把世界连接起来,信息实现了跨时间、跨地域的自由流通,为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(此前沃尔玛通过自己发射卫星来解决信息连接的问题); 集装箱运输的出现,让世界在实体层面实现了连接,这是全球化的另一个基础,如果没有集装箱运输,产业转移、跨国的分工协作根本无法想象; iPhone 的出现,开辟了移动互联网行业,让电子设备从人的延伸,变成人身体的一个部分,从而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全面数字化奠定了基础。 当我们有了转折点这个概念以后,很多事情似乎就变得容易理解了。柯达为什么会破产?因为它遭遇了数码摄影这个转折点。诺基亚、黑莓为什么这么惨?因为它遭遇了智能机这个转折点。雅虎为什么这么惨?因为它遭遇了搜索的转折点。 那么,在我比较关注的互联网领域,下一个转折点会是什么?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?结合我看过的科幻小说、非科幻作品、以及本人天马星空的想象力,我来 YY 一下。 1、网站、APP 将消失,信息以“流”的形态存在 习以为常是墨守成规的另一种说法。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,并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,而是在技术局限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。比如说我们的需求是照明,在很长时间里,照明的工具是蜡烛,直到电灯出现了以后,我们才知道原来蜡烛并不是最好的照明工具。 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网站和 APP,本质上是媒体范式。媒体的传播范式是辐射,它不依赖于受众而独立存在,就像太阳不会因为没有人获取它的光和热就不存在一样,只不过不同媒体的辐射能力不同,有些辐射的广些,有些辐射的窄些。 跟媒体相对的另一种信息传播范式是通信。通信必须具备三大要素:发信人、收信人、信道,缺少任何一个要素,通信都不可能发生。与媒体范式相比,通信范式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个人化、定向化、高信息价值、高到达率的特点。 媒体范式是一种最好的信息传播方案吗?应该不是。那为什么现在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用采用媒体范式呢?因为这是现在技术水平下最好的方案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无法定位收信人,因此我们没法采用通信范式。 上面说的可能有点抽象,我举个例子,当我们使用携程的时候,我们的需求是订机票、酒店,我们可以打电话去订,也可以直接登录网站去订。那么电话、网站是携程的核心吗?不是,携程的核心是一个庞大的机票酒店数据库,以及和各个航空公司、酒店实时联络的信道。电话、网站,只是这个数据库的一个表现层。 那有没有可能,携程不以网站的形式出现,而是以一个微信的公众帐号的形式存在呢?你对着微信说:“我要订 20 日在上海虹口足球场附件的酒店,价格范围在 300~500 元之间”,然后携程就下发一条信息给你,罗列了一系列符合你条件的酒店,然后你直接点击选择一个就完成了预订。 你们发现我又扯到了微信上面,没办法,这是我想到的唯一一个能表达我的意思,读者又能看得懂的例子。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微信这个产品这么牛逼?因为它的用户体验好吗?因为它背后的腾讯这棵大树吗?因为张小龙这个牛人吗?都不是。微信的牛逼在于:它是一个“下一代”的互联网产品,它基于通信范式而非媒体范式,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“信息流”而不是“页面”,它的载体是手机而不是 PC,这三个特点一叠加,就足以让它秒杀“这一代”的互联网产品了。 昨天我说,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平台,可以超越 iOS 和 Android 系统而存在,并且统一这两个平台?我觉得一定会有的,它也许不是微信,但从微信当中,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平台的雏形。 我大胆的 YY 了一下未来的手机:它的首屏一定不是一大堆 APP,而是一条条的信息,当然,这些信息都和你个人相关,它们可能是某个朋友发来的消息,可能是你订阅的新闻,可能是你的工作提醒,也可能是一个在线支付通知。你不需要去事先下载什么 APP,甚至连添加公众帐号都不用,手机在初始状态下是完全的“空无”,它就是一个待机屏幕,什么都没有,当你需要用到某项服务的时候,只要对着它说一句:“伙计,我想看看今天的科技新闻”,然后几条“新闻流”就出现在屏幕上了,你也可以说:“我想买条牛仔裤,别太贵,但是质量也要好”,于是几条“商品流”就出现了…… 下一代的互联网,应该是基于通信范式的。因为只有在通信范式下,个人才能够被精准定位,个性化的互联网服务才能够成为可能。 2、交互拟人化,“点击”变成补充 据媒体报道,微信一共有 200 多人的开发团队,其中有 30 多人是开发语音识别的,这个比例不算小。为什么微信不直接采购其他公司的语音识别技术,而一定要自己来开发呢?估计只有一种可能——这个技术太重要了,必须要自己来做。 截止到目前为止,电子设备基本上都是反人类的。使用者必须要去适应机器,要去学习如何使用,而不是反过来。只是随着技术的进步,这种学习的成本越来越小了,但根本上“人适应机器”的本质还是没有变化。 “点击”是典型的反人类交互方式。什么是点击?网站预设好了一些可供点击的按钮,你只能在这些按钮当中进行选择,这难道不是人去适应机器吗?你必须去用机器的语言来和机器沟通,而不是机器用人的语言来和你沟通。 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的交互方式一定是人性化的,我们现在如何与一个人交流,未来就可以如何跟机器交流。自然语言识别、语音识别、动作识别、眼球识别甚至脑电波识别,都是有可能出现的。 毫无疑问,语音识别是最人性化和最有可能普及的技术,它很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互联网入口,所以微信重视它也就不奇怪了。 3、世界数据化,一切皆为数据 谈到大数据,不少人都将其理解为通过数据分析来精准骚扰用户的一种方式,这其实还是没有跳出互联网的媒体范式。真正的大数据,并非数据的分析,而是数据本身。大数据的未来,就是指向黑客帝国,一个完全映射实体世界并超越实体世界的虚拟世界将会出现。 现在,我们的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是分离的,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现实身份距离全面数据化越来越近。比如说,我们在线买了一张电影票,然后在电影院通过扫码进行了观看,那么我们看电影这件事情就被数据化了,谁、什么时间、花了多少钱、看了哪部电影、在哪里看的都被记录下来了。 在未来,我们将会越来越难以掩盖事实,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会留下蛛丝马迹。 4、身份即设备 也许有一天,面向个人的消费电子产品将会消失,因为那个时候,数据是存储在云端的,终端是公共的,而真正的设备,可能只是一个身份识别装置。 在《黑镜》第一集的世界里,到处都是屏幕,显示装置是一种公共设施,它不属于任何人。当我们靠近某块屏幕的时候,它会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识别出我的身份,然后和我有关的信息流就可以通过屏幕显示出来,当我离开信息流就消失。数据在云端,硬件在屏幕当中,我其实不需要随身携带任何具有运算能力、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,我需要的,可能只是一块记录着我身份的大功率 NFC 芯片。 综上所述,我的总体判断是:下一代互联网将会是建立在通信范式上的,面向个人的,以信息流为基础信息单位,交互人性化的互联网。建立在媒体范式上的互联网,将会被通信范式互联网所取代。 我所说的,都是错的。 该文章在 2013/3/26 18:01:00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